Copyright © 2022. All rights reserved 昆明文理学院版权所有
龙泉校区:云南省昆明市龙泉路岗头村627号 杨林校区: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林职教园区 电话:0871-65843058
七月,由昆明文理学院经济学院团委书记邱玉航、吴燕彬老师、崔庆义老师和24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赴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大山乡,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在行程中,团队用脚步丈量乡土,用知识服务基层,用爱心温暖童心,在核心实践里收获了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课
初抵大山:在政校对接中锚定实践坐标
经过近10小时的车程,实践团队抵达大山乡后,就立刻动身前往大山乡人民政府,与大山乡党委副书记白云、党委组织委员穆文君召开对接会议。会上,组织委员穆文君介绍了大山乡的的基本情况,包括土地面积、常住人口、产业分布等。带队老师与乡镇干部逐项敲定实践细节,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能贴合当地需求。
政策入村:用专业知识织密“防护网”
实践团队首日聚焦基层需求,在大山乡集市系统开展金融反诈、电信诈骗预防宣传和税法知识普及。为让宣传接地气,志愿者提前将反诈知识和税法条例转化为通俗语言,制作生动手册。现场向商户、村民递发手册,结合案例,通过比划、画图等方式讲解诈骗套路与防范措施,介绍个税缴纳要求、优惠政策并答疑。此次活动守护了村民“钱袋子”,为依法纳税意识在基层扎根奠定基础。
田间地头:在产业深处寻找“金钥匙”
实践第二天,团队在乡党委组织委员穆文君的带领下,首先来到了烤烟与蔬菜轮作示范区。刚收完烤烟的地块留着根系痕迹,相邻地块的蔬菜幼苗正破土而出。农户们正忙着翻耕烤烟地,准备下一茬蔬菜的栽种。这种轮作模式让土地“不空闲”,既平衡土壤养分、减少病虫害,又实现“一季烤烟、一季蔬菜”的双收益,是应对耕地分散的实用策略。随后,团队沿山路来到巨菌草种植区,组织委员穆文君向实践团队们介绍了巨菌草在农业、畜牧业方面的效用,并普及了巨菌草在循环农业里的重要性。
午后团队首先来到闲置的饲草厂,这里曾是牛饲料的重要加工地,如今因原料不稳、成本上升停摆,折射出小规模农产品加工的困境。随后,团队来到肉牛养殖场,40余头黄牛正食用巨菌草青贮饲料。养殖员向实践团队介绍了养殖技术与管理经验。一天的走访,团队了解了乡村产业从种植到加工、养殖的链条,这条链既有循环利用的巧思,也有发展难题,为理解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童心向暖:在民族村飘起“欢乐歌”
实践第三天,团队走进民族示范村。抵达村头的空地后队员们分组进入村子,集中孩子到村头玩游戏,“老鹰捉小鸡”“丢手绢”“逛三园”...孩子们的积极性愈发高涨。游戏尾声,队员们分发彩铅、笔记本、圆珠笔给孩子们。这些简单的游戏与贴心的文具,不仅为民族村的孩子们送去了当下的欢乐,更以陪伴为桥,让温暖的种子在互动中悄悄扎根。
夜话总结:在围坐畅谈中汲取“成长力”
夜幕低垂,众人围坐一起进行实践总结会。会上,队员们轮流发言,讲述着连日来的所见所感。有人说起田间地头那些在风雨里依然扎根的作物,说起老乡们眼里藏着的韧劲,有人感叹肩头忽然沉甸甸的分量,对于留守儿童们的牵挂......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背后的艰辛,也让他们在行走与倾听中,收获了不一样的成长。
此次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经济学院的学子们不仅把知识送到了基层,更把自己“种”进了泥土里,切身感受到了大山乡的“小而精”,探寻到了乡村振兴密码。
青年奋斗始终紧扣祖国所需,大山乡播下的实践种子,将在经济学院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,他们将进一步深刻理解青春深耕乡村的重大意义,接续奋斗,描绘乡村振兴蓝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