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pyright © 2022. All rights reserved 昆明文理学院版权所有
龙泉校区:云南省昆明市龙泉路岗头村627号 杨林校区: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林职教园区 电话:0871-65843058
2025年7月,学校团委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,以“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”为主题,重点围绕理论普及宣讲、爱国主义教育、传承中华文脉、助力科技创新、促进乡村振兴、倡导绿色发展、服务社会治理、投身卫国戍边、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9个方面,共组建了10支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队。目前,各实践团已陆续返回,学校平台将针对十个实践团的活动开展状况,依次展开报道。
由学校团委牵头组织、各学院学生共同参与组建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深入临沧市永德县永康镇,开展了2025年“非遗传承薪火续,红色薪火照边疆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实践团成员们深入基层,贴近群众,在非遗传承中感悟文化根脉,在服务奉献中践行青年担当,在历史回望中汲取精神滋养,用扎实行动书写青春答卷。
01守护非遗:让古老技艺焕新彩
实践首站,实践团拜访了傣族非遗枸皮造纸技艺传承人金小页奶奶。在金奶奶的指导下,实践团成员们亲身体验了枸皮造纸的捣浆、浇纸、晒纸等核心工序,深刻体会其工序的严谨与艰辛。
更显传承深意的是团队的“二次造访”。在初步掌握技艺后,成员们创新性地将野花、香草融入纸浆,运用古法成功制作出印有“昆明文理学院”字样的“校名纸”。这张特殊的纸张,成为连接古老技艺与青春校园的有形纽带。
02服务基层:用青春能量暖乡邻
在永康镇社区广场,实践团成员们化身“宣传员”,通过模型展板、案例分析和互动问答等方式,向居民系统普及禁毒防艾知识,提升了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。
此行还向学校捐赠了600余册精心挑选的书籍,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;实践团成员们结合自身经历开展“青年与时代”主题团课,激发学子共鸣;同时实践团还组织了非遗漆扇制作体验活动,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着传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03探寻历史:从岁月深处汲力量
在永康镇知青文化园,斑驳的煤油灯、磨亮的农具无声诉说着知识青年扎根边疆、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,让成员们深受触动。
走访慰问老党员成为一堂生动的思政课。退休教师柯斯加爷爷(91岁)目光灼灼寄语青年“扛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担子”;谢阿长爷爷(83岁)紧握学生的手叮咛“永远跟党走”,其12岁当劳模、18岁入党的人生轨迹写满赤诚;杨学礼爷爷、杨雪琴奶奶、秦玉发爷爷、柯巧克叔叔等老党员同志也结合自身经历,诠释党员的责任与担当。朴实话语中,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代代相传,坚定了青年接力前行的信念。永德博物馆丰富的展品,则系统展现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明与民族团结、边疆稳定的光辉历程。
04深耕田野:在乡土深处学成长
团队考察了“永德三景致”之首——土佛山,学习其生态特点与文旅融合路径。在芒果荔枝园,成员们虚心向果农请教嫁接、修剪技术,积极参与除草等田间劳动,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。果农以亲手采摘的果实相赠,这份甘甜是对学子辛勤付出的肯定。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,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,切身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,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,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,着力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。
五天实践转瞬即逝,实践团成员们收获满满,深刻体悟“三下乡”的育人价值——这是一堂深入基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未来,文理学子将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实践动力,自觉担负起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责任,矢志不渝传承红色基因,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,在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属于文理学子的青春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