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pyright © 2022. All rights reserved 昆明文理学院版权所有
龙泉校区:云南省昆明市龙泉路岗头村627号 杨林校区: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林职教园区 电话:0871-65843058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。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回望,大学时光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记忆画卷徐徐展开。那些与理想追逐的日夜,与成长相伴的瞬间,早已深深镌刻在生命的脉络里。在这段珍贵的旅程中,我始终怀揣着炽热的初心,奋勇向前。
01 勤奋学习:夯实专业根基
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,我始终保持着勤奋严谨的态度,以专注与执着的精神认真钻研汉语言文学的深厚内涵。课堂上,我全神贯注聆听老师讲授,认真记录和整理笔记,确保课堂知识要点的掌握;积极参与课堂互动,与老师和同学探讨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表达,在思维的互动中深化专业认知。课后,我保持主动学习的热情,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,时常到图书馆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,不断拓展自己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。面对文言典籍的语义难点及文学理论的抽象概念,通过反复研读文本、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深入解析。
凭借这份持之以恒的努力,我大二至大三学年,专业成绩与综合测评均保持班级第一。这份扎实的学习积累也让我先后获得2023、2024两学年国家级励志奖学金,昆明文理学院“自强之星”奖学金、“三好学生”“优秀共青团员”等多项荣誉。
02 突破边界:在竞赛中锤炼综合能力
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,我以“挑战自我”为目标,突破学科壁垒。通过制定学习计划,系统提升英语能力,最终以615分的成绩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,并获得文理外语学习奖学金。对我而言,英语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语言能力,更为我的专业学习开辟了新路径。在专业学习中,英语能力使我能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英译本,从跨文化视角解析中国文学文本;通过查阅英语学术资源,拓展学术视野。这种学科交叉的学习方式,深化了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。 在学科竞赛与实践中,英语成为我突破自我的有力工具,我将专业文本解读能力与英语表达能力结合。
在2023外研社・国才杯英语阅读大赛中,凭借对文学文本的分析能力与英语阅读的技巧,获得国家级三等奖、省级金奖与校级特等奖;凭借自身的专业基础和文化理解,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大赛省赛中获得“青年中华诵”三等奖。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学好中英文能更好地促进专业的学习和提升,让我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同时我也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,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“创新、创意及创业”挑战赛省赛中,我们团队获得了“一等奖”,这些专业外的延伸让我在不断的挑战中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跃升。
03 躬身实践: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
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,但我始终相信,真正的成长不仅来自书本知识的积累,更源于对社会的深入了解与实践。通过社会实践既能让我学到书本之外的知识,也能让我在奉献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。我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,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者精神。2023年暑期,我响应区团委号召,加入大学生暑期“返家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在嵩明县协助基层工作人员完成多项任务,帮助居民办理电子医保和社保,看似简单的工作,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。
这段实践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服务他人的满足感,更实现了全方位的成长,让我增长了见识、锻炼了能力,更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。从最初面对群众质疑时的紧张,到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答问题,沟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。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也让我跳出书本的局限,理解社会运行的肌理。而基层工作者日夜坚守的身影,更让我对责任与担当有了深刻的认知,这段经历也成为了我大学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。
对自己说:
未来或许有风雨,但我会牢记:真正的成长,是即使身处荆棘也要仰望星空;真正的担当,是明知前路艰难仍选择逆流而上。愿自己能保持奔赴热爱的勇气,在时代的浪潮中做一朵奔涌的浪花——平凡却坚韧,微小却不息!
对老师说:
在这四年里,我的收获与成长离不开母校提供的发展平台,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教导,在这里,我想真诚地感谢学校的每一位老师,是你们的耐心指导和无私奉献,为我指明了学习的方向,帮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前行。
对学弟学妹说:
大学是一段充满可能与挑战的旅程,希望你们能珍惜这段时光,让它成为人生中熠熠生辉的篇章。不必执着于完美,但一定要追求热爱。愿你们在这里找到方向,积蓄力量,奔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!
宋子青,女,汉族,共青团员。昆明文理学院人文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,喜欢阅读。在校期间获“国家级励志奖学金”,省级“五好学生”和“优秀毕业生”、学校“自强之星”奖学金、文理外语学习奖学金,以及校级“三好学生”“优秀共青团员”等多项荣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