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骗学生的9种诈骗套路,有学生被骗20万元!
发布时间:2025-04-20 所属栏目:平安校园

在校园这片充满青春活力的地方

同学们怀揣着梦想与憧憬

尽情享受着美好的校园时光

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

电信网络诈骗的黑手也悄然

伸向了单纯的学生群体

今天,我们就来盘点那些

针对学生常见的诈骗类型

希望大家都能擦亮双眼

守住自己的“小钱袋”


PART.01

机票退改签诈骗:出行计划的“拦路虎”

最新案例

前不久,某高校的小张同学打算利用假期去旅游,提前在某平台订好了机票。就在出发前两天,他接到一个自称航空公司客服的电话,对方准确说出了他的姓名、航班号和身份证号,称航班因机械故障取消,可以为他免费办理改签,还会给予300元的延误补偿。小张信以为真,按照“客服”的指示,下载了一个陌生APP,在操作过程中,对方以各种理由让他输入银行卡号、验证码等信息,结果不仅没成功改签,银行卡里的3000元生活费也不翼而飞。

诈骗过程

1. 精准信息获取: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购买或窃取学生的订票信息,包括姓名、身份证号、航班信息等,利用这些准确信息取得学生的初步信任。

2. 编造航班变故:在学生临出行前,冒充航空公司客服或票务平台工作人员,以航班延误、取消等理由,让学生陷入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中,放松警惕。

3. 诱导操作转账:以办理改签、退票或领取赔偿为由,诱导学生下载指定APP或点击链接,在操作过程中套取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,实施转账诈骗;或者直接要求学生转账到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。

公安提醒

1. 官方渠道核实:接到航班退改签通知,务必通过航空公司官方客服电话(可在官网查询)、官方APP等正规渠道核实消息真实性,切勿轻信陌生电话和短信。

2. 拒绝陌生链接和APP:不要随意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,更不要下载来历不明的APP,很多都是诈骗分子专门制作的钓鱼工具。

3. 保护个人信息:坚决不向陌生人透露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,验证码是保护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,谁问都不能给。

4. 冷静判断:遇到涉及金钱交易的情况,一定要冷静思考,不要被对方的话术迷惑,一旦发现可疑,立即停止操作并报警。

PART.02

刷单返利类诈骗:轻松赚钱的“陷阱”

最新案例

某大学的小李同学,想利用课余时间赚点零花钱。在浏览网页时,看到一个“刷单返利,日赚500”的广告,心动不已。添加对方微信后,按照要求下载了一个刷单APP,开始做刷单任务。起初,几单小额任务顺利拿到了返利,小李觉得找到了“生财之道”。接着,对方给他推送了一个大额任务,完成后能获得高额佣金。小李毫不犹豫地投入大量资金,结果不仅佣金没拿到,本金也无法提现,APP也打不开了,最终被骗8000元。

诈骗过程

1. 前期引流:骗子在各大社交平台、校园论坛、兼职群等发布诱人的刷单广告,打着“足不出户、高额佣金、轻松赚钱”的旗号,吸引想兼职赚钱的学生。

2. 小额返利:学生上钩后,骗子先安排一些小额刷单任务,如关注公众号、点赞短视频、购买小额商品等,并迅速返还佣金,让学生尝到甜头,获取信任。

3. 诱导大额投入:在学生放松警惕后,推荐大额刷单任务,以“任务金额越大,佣金越高”“完成这单就能提现大额收益”等话术,诱导学生投入更多资金。

4. 拒不返款:学生完成大额任务后,骗子以“任务未完成”“系统故障”“卡单”等各种借口拒绝返款,甚至要求学生继续刷单或转账才能解冻资金、完成任务,不断榨取学生钱财。

公安提醒

1. 刷单违法:刷单行为本身就违反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,不仅扰乱市场秩序,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,千万不要心存侥幸。

2. 拒绝诱惑:面对轻松赚大钱的诱惑,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天上不会掉馅饼,不要被高额佣金冲昏头脑。

3. 不随意下载APP:对于陌生人推荐的刷单APP,坚决不要下载,很多都是骗子专门制作的诈骗工具,会窃取个人信息和资金。

4. 及时止损:一旦发现被骗,立即停止操作,保存好聊天记录、转账记录等证据,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,配合警方调查,争取挽回损失。

PART.03

冒充公检法诈骗:法律威严的“伪装”

最新案例

某高校的小王同学,接到一个自称是“公安局刑警队”的电话,对方准确说出他的姓名和身份证号,称他涉嫌一起重大洗钱案件,需要配合调查。小王一开始半信半疑,对方就给他发送了一份带有他照片和个人信息的“逮捕令”,还通过视频通话,让他看到穿着“警服”的人坐在“公安局办公室”里。这下小王慌了神,对方又说只要把钱转到指定的“安全账户”进行资金清查,证明清白后就会返还。小王为了自证,先后转账20万元。等他冷静下来,意识到不对劲,再联系对方时,已经无法接通,才发现自己被骗。

诈骗过程

1. 获取信息,精准诈骗:骗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学生的个人信息,打电话时能准确说出,让学生降低戒备心,相信他们的身份。

2. 编造罪名,制造恐慌:冒充公检法人员,声称学生涉嫌违法犯罪,如洗钱、贩毒、诈骗等重大案件,语气严肃,态度强硬,还会说案件很严重,不配合就要承担法律后果,让学生陷入恐慌,失去理智判断。

3. 伪造文件,增强可信度:为了让骗局更逼真,骗子会通过彩信、邮件等方式发送伪造的“逮捕令”“通缉令”“传票”等法律文书,上面有学生的照片和个人信息,看起来像真的一样,进一步迷惑学生。

4. 诱导转账,实施诈骗:以配合调查、资金清查、缴纳保证金等理由,让学生把钱转到指定的“安全账户”,说只要转账就能证明清白或者避免法律制裁。一旦学生转账,钱就进了骗子口袋,再也追不回来。

公安提醒

1. 公检法办案程序:公检法机关办案有严格的程序,不会通过电话、微信、QQ等方式进行调查、审讯,更不会让学生转账到所谓“安全账户”。如果接到自称公检法的电话,涉及转账、汇款的,一定是诈骗。

2. 法律文书送达:真正的逮捕令、传票等法律文书,会通过专人送达或者法院公告等正规方式,不会通过彩信、邮件发送,收到这类文件,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真伪。

3. 保持冷静,核实身份:接到这类电话,先别慌,挂断电话后,拨打当地公检法机关的官方电话(可以在网上或者114查询),核实情况,或者直接去附近的派出所咨询,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对方说的话。

4. 个人信息不泄露:不管对方说什么,都不要随意透露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,这些是保护我们财产安全的重要防线,一旦泄露,后果不堪设想。

PART.04

虚假中奖诈骗:幸运背后的“骗局”

最新案例

某大学的小赵同学,在刷短视频时,收到一条私信,称他中了该平台举办的抽奖活动一等奖,奖品是价值8万元的豪华轿车和现金2万元。小赵又惊又喜,按照对方提示添加了客服微信。客服说领取奖品需要先缴纳5000元的“手续费”和“税费”,缴纳后会连同奖金一起返还。小赵想着能得到这么大的奖品,交这点钱也没什么,就转了账。结果转完账后,客服又以各种理由让他继续交钱,小赵感觉不对劲,要求退款,却被拉黑,这才发现自己被骗。

诈骗过程

1. 广撒网式中奖通知:骗子利用短信、社交媒体私信、电子邮件等方式,向大量学生发送虚假中奖信息,涉及各种抽奖活动、游戏礼包、购物回馈等,声称学生中了大奖,吸引学生关注。

2. 巧立名目索要费用:一旦学生回复咨询,骗子就会以“手续费”“税费”“保证金”“公证费”等各种理由,要求中奖者先缴纳一定费用,才能领取奖品或奖金,还承诺缴纳后会全额返还或者从奖金中扣除,让学生放松警惕。

3. 拖延时间诱导更多转账:当学生缴纳第一笔费用后,骗子不会马上消失,而是继续编造借口,比如“系统故障,需要重新缴纳手续费激活”“奖金被冻结,需要再交保证金解冻”,让学生不断转账,直到学生发现被骗或者没钱可骗。

4. 拉黑失联卷款跑路:当学生发现不对劲,要求退款或者不再转账时,骗子就会直接拉黑学生,消失得无影无踪,学生的钱也打了水漂。

公安提醒

1. 中奖先交钱是诈骗:正规的抽奖活动、中奖领取,不会要求先缴纳费用才能领取奖品或奖金,要是遇到这种情况,直接判定是诈骗,别心存侥幸。

2. 官方渠道核实:收到中奖信息,先别急着高兴,通过平台官方客服电话、网站、APP等渠道核实真假,不要相信陌生短信、私信里提供的联系方式,很可能是骗子设的陷阱。

3. 拒绝转账要求:不管对方说得多么有道理,只要涉及转账、汇款,一律拒绝,保护好自己的钱包,别因为一时的贪念让辛苦钱被骗走。

4. 保护个人信息:在回复中奖信息或者与所谓“客服”沟通时,不要随意透露个人身份信息、银行卡信息,防止被骗子利用进行更多诈骗。

PART.05

虚假购物诈骗:网购便捷的“隐患”

最新案例

某高校的小刘同学,在浏览一个不知名的购物网站时,看到一款限量版的运动鞋,价格比官网便宜很多。他心动不已,按照网站提示下单付款,选择了货到付款。几天后,他收到一个包裹,打开一看,鞋子的质量非常差,和图片完全不符。他联系卖家要求退货退款,却发现网站打不开,卖家的联系方式也无法接通,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。

诈骗过程

1. 搭建虚假购物网站:骗子通过技术手段搭建仿冒知名购物平台或者全新的虚假购物网站,页面设计、商品展示和正规平台很相似,迷惑学生消费者。

2. 低价诱惑吸引下单:在网站上发布大量低价、热门商品,利用学生追求性价比的心理,吸引学生下单购买。这些商品价格往往远低于市场价,让学生觉得捡到了大便宜。

3. 诱导付款卷款跑路:当学生下单后,骗子会以各种理由诱导付款,比如“限时优惠,先付款先发货”“货到付款需要先缴纳定金”。一旦学生付款,骗子就会消失,不发货或者发一些质量极差的商品,学生要求退款时,根本找不到人。

4. 窃取个人信息:有些虚假购物网站还会在学生填写订单信息时,窃取姓名、电话、地址、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,用于后续诈骗或者贩卖,给学生带来更大损失。

公安提醒

1. 选择正规购物平台:网购时优先选择知名、有信誉的大型购物平台,这些平台有完善的监管和售后保障机制,能降低被骗风险。不要轻易在不知名的小网站或者链接上购物。

2. 谨慎对待低价商品:要是看到商品价格低得离谱,一定要警惕,想想为什么这么便宜,很可能是骗子设的陷阱。“一分钱一分货”,不要为了贪便宜而吃亏。

3. 保护个人信息:在购物时,不要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或者链接上填写个人敏感信息,尤其是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,防止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。

4. 查看网站真实性:在进入一个购物网站前,可以通过查询网站备案信息、用户评价等方式,判断网站是否正规。要是网站没有备案信息或者差评很多,就要小心了。

PART.06

游戏账号、装备虚假交易诈骗:游戏世界的“黑手”

最新案例

某大学的小陈同学,在玩一款热门网络游戏时,想购买一套顶级装备。他在游戏世界频道里发布了求购信息,很快就有一个玩家联系他,说自己有这套装备,愿意低价出售。两人谈好价格后,对方让小陈添加一个“游戏交易平台”的客服QQ,在平台上进行交易。小陈按照客服指示,先支付了装备款,结果客服说他的账号被冻结,需要再转账解冻,否则之前的钱也无法退还。小陈担心自己的钱打水漂,又转了一笔钱,结果还是无法交易,再联系客服时,已经被拉黑,才发现自己被骗了6000元。

诈骗过程

1. 发布虚假交易信息:骗子在游戏世界频道、论坛、社交群组等地方发布出售游戏账号、装备、道具的信息,价格往往比正常市场价格低很多,吸引玩家关注。

2. 诱导第三方平台交易:当有玩家上钩后,骗子会以各种理由,比如“平台交易安全有保障”“私下交易容易被封号”,诱导玩家去他们指定的虚假交易平台进行交易。这些平台通常是骗子自己搭建的,页面粗糙,但看起来和正规交易平台相似。

3. 制造交易障碍诱导转账:玩家在虚假平台上支付款项后,骗子会通过修改平台数据,显示交易异常,比如“账号冻结”“资金被锁定”“手续费不足”等,要求玩家再转账解冻、支付手续费等,才能完成交易,不断榨取玩家钱财。

公安提醒

1. 选择正规交易平台:进行游戏账号、装备交易时,一定要选择官方认可或者有信誉的正规交易平台,不要轻信陌生人推荐的平台。

2. 谨慎对待低价交易:如果遇到价格明显低于市场行情的交易信息,要提高警惕,很可能是骗子设下的陷阱,不要贪图便宜。

3. 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:在交易过程中,不要随意透露游戏账号密码、绑定的手机号、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,防止账号被盗或者被骗子利用进行诈骗。

4. 核实平台真实性:在进入一个新的游戏交易平台前,要通过多种方式核实平台的真实性和合法性,比如查询平台的备案信息、用户评价等。如果发现平台有异常,立即停止交易。

PART.07

消除不良记录诈骗:“清零”谎言下的金钱陷阱

最新案例

大三学生小吴在使用信用卡时,因疏忽产生了一次逾期记录。不久后,他接到一个自称是“某银行征信中心”工作人员的电话,对方准确说出了小吴的姓名、身份证号和逾期情况,称这条记录会严重影响他未来的贷款、就业,若想消除,需配合完成一系列操作。小吴十分焦急,在对方诱导下,下载了一款“资金核查”APP,并向指定账户转账3万元“保证金”。转账后,小吴不仅没能消除记录,还发现APP无法登录,“工作人员”也失联了。

诈骗过程

1. 精准锁定目标: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学生的信用记录、消费信息等,锁定存在信用卡逾期、网贷未还等情况的学生,以掌握其“把柄”的方式获取信任。

2. 制造恐慌情绪:冒充金融机构、征信中心等官方人员,夸大不良记录的负面影响,如无法贷款买房、影响考研考公、被列入失信名单等,让学生陷入焦虑和恐慌。

3. 虚构消除流程:声称可以通过“内部操作”“特殊通道”帮助消除不良记录,但需要学生支付“手续费”“保证金”或提供资金进行“流水对冲”,诱导学生转账汇款。

4. 持续诈骗:在学生转账后,以“操作失败需重新缴费”“资金被冻结需追加保证金”等理由,要求学生继续转账,直至学生发现被骗或无钱可榨。

公安提醒

1. 正确认识征信:不良信用记录的产生和消除都有严格规定,任何机构都无法通过私下操作消除,若对征信有疑问,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线下网点查询,切勿轻信陌生电话。

2. 拒绝转账要求:凡是以消除不良记录为由,要求转账汇款的,一律是诈骗。不要因害怕影响未来发展而盲目相信,让骗子有机可乘。

3. 保护个人隐私:不随意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验证码等信息,避免个人信息被进一步利用,防止遭受其他类型的诈骗。

4. 及时咨询官方:发现信用记录异常或接到可疑电话,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金融机构官方客服(通过官网查询电话)或向公安机关咨询,寻求正规解决途径。

PART.08

冒充熟人诈骗:亲密称呼下的“温柔陷阱”

最新案例

大一新生小孙突然接到一个微信语音电话,对方声音沙哑,称自己是小孙的辅导员“张老师”,语气焦急地说小孙因在校园内违规使用电器引发火灾,需要立即缴纳2万元罚款,否则将被退学处理。小孙平时对辅导员十分敬畏,又担心被学校处分,匆忙向同学借钱后,按照“张老师”提供的账号转了款。事后,小孙向其他同学打听才发现,辅导员根本没有联系过他,这才意识到被骗。

诈骗过程

1. 获取信息,伪装身份:骗子通过社交平台、校园论坛、同学间的交流等渠道,获取学生的学校、专业、辅导员姓名、同学关系等信息,伪装成学生熟悉的人,如老师、同学、学长学姐、亲戚等。

2. 编造紧急事件:以突发疾病、意外事故、违法违规需处理等紧急情况为借口,利用学生关心、紧张的心理,让学生无暇核实身份和情况真实性。

3. 诱导转账汇款:声称需要资金解决问题,要求学生立即转账到指定账户,还会以“事情紧急不能声张”“转账后再详细解释”等理由,阻止学生向其他人求证。

公安提醒

1. 多方核实身份:接到自称熟人的电话、短信或社交软件消息,要求转账汇款时,务必通过电话、视频、当面确认等多种方式核实对方真实身份,不要仅凭声音、头像或昵称就轻易相信。

2. 冷静应对紧急情况:遇到涉及人身安全、财产损失等紧急事件,保持冷静,不要被对方制造的紧张氛围左右,先向其他同学、老师或家人了解情况,确认事件真实性。

3. 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:在社交平台上谨慎发布个人动态和隐私信息,避免让骗子掌握过多可利用的内容,减少被冒充诈骗的风险。

4. 设置转账延时:在给他人转账时,可设置延时到账功能,若发现被骗,及时联系银行或支付平台,申请撤销转账,为追回资金争取时间。

PART.09

虚假服务诈骗:需求满足背后的“隐形骗局”

最新案例

准备考研的学生小周在网上搜索考研资料时,看到一个“名师内部资料,包过辅导”的广告,价格仅需888元。小周添加了对方微信,支付费用后,却只收到一些过时的资料。当小周要求退款时,对方将其拉黑。小周又尝试联系广告中的“辅导老师”,发现所谓的辅导课程根本无法正常观看,平台也无法登录。

诈骗过程

1. 精准定位需求:骗子通过大数据分析、校园社群监测等方式,了解学生在学习辅导、兼职招聘、二手交易、生活服务等方面的需求,针对性地发布虚假服务信息。

2. 虚假宣传吸引:以低价、优质、高效为噱头,夸大服务内容和效果,如“考研包过”“兼职日薪500+”“二手商品九成新低价转”等,吸引学生上钩。

3. 诱导付费跑路:学生付款后,要么提供劣质、无效的服务或商品,要么直接失联,让学生投诉无门。部分骗子还会以“资料升级需补差价”“服务开通需缴纳保证金”等理由,进一步骗取学生钱财。

公安提醒

1. 选择正规渠道:寻求学习辅导、兼职、购物等服务时,优先选择学校官方推荐平台、知名正规机构或有信誉保障的网站,避免在无资质、无监管的小平台或个人处交易。

2. 警惕低价陷阱:对于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正常水平的服务,要保持警惕,不要因贪图便宜而遭受损失。“一分价钱一分货”,过于低廉的价格往往隐藏着风险。

3. 不轻信承诺:对于“包过”“绝对靠谱”“无效退款”等过于绝对的承诺,不要轻易相信,很多都是骗子为了诱骗学生付款的话术。

4. 保留交易证据:在交易过程中,保存好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、服务协议等相关证据,一旦发现被骗,及时向平台投诉或向公安机关报案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
总结:学生涉世未深,往往成为诈骗分子的“目标人群”。以上这些常见的诈骗类型,或利用大家的“贪念”,或借助“恐惧”心理,或打着“熟人”旗号,手段层出不穷。希望同学们将这些防诈知识牢记于心,时刻保持警惕,遇到可疑情况多与老师、家长沟通,共同筑牢校园防诈“防火墙”,守护好自己的安全与财产!